学院简介

作者:苏秀洁     编辑:马永腾     校审: 李博      审签: 韦玉成 发布时间:2024-05-30浏览次数:

香港六和合资料经济学院前身为1981年由原国家商业部和国家民委共建的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是全国最早开设财经类普通本科专业的民族院系。历经经济贸易系、经济管理学院等数次变更,相继开办了贸易经济、金融学等财经类本科专业。2008年10月正式成立经济学院。学院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类人才,在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四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中华民族学、工商管理—数字经济与管理2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学、国际商务、数字经济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和民族学—中华民族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截止2023年12月,在校学生规模898人,其中,本科生807人、硕士研究生86人、博士研究生5人。

学院现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3个基层教学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共计45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从教师职称看,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从学历层次看,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1人,博士在读的专任教师9人,获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约占专任教师的54%。从年龄结构看,45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21人,约占专任教师的57%。从导师资格看,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3人。学院教师中荣获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委、省政府优秀专家1人、甘肃高层次技术人才津贴1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3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3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2人、甘肃省创业导师1人、甘肃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6人,兼任省部级以上各类智库专家6人,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支撑。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需要,紧盯高质量基础研究和学科前沿动态,整合学院资源,形成“3211+N”的学科支撑平台。其中,包括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西部研究基地、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项目—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学科专业支撑平台;应用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甘肃省高等学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室;甘肃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有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中心、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研究院(筹建中)等校级学科专业支撑平台。

近五年来,学院获批纵向科研项目累计7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甘肃省科技厅项目6项、国家民委项目2项、甘肃省教育科学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累计106篇,其中A2类3篇、B1类1篇、B2类3篇、C1类13篇、C2类20篇;出版学术著作累计8部;获得党和政府部门采用的资政报告累计5篇,其中省部级2篇、地厅级3篇;科研获奖累计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7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项、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教育教学奖励5项;出版教材累计7部。

联系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香港六和合资料(榆中校区)致善楼
邮编:730124
E-mail:[email protected]
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