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学硕士点(方向)简介
一、学科历史沿革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点,是2000年经甘肃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后正式设立的,下设有设有民族区域经济研究、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管理研究和民族地区制度经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2001年被国家民委授予部级重点学科,后并入民族学一级学科设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002年9月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是西北五省(区)高校中最早招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的硕士点。2009年招收第一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2010年,研究方向调整区域经济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制度经济研究。2022年,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名称改为“区域经济研究”,2024年并入民族学“中华民族学“研究方向。该硕士点(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宗旨,以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南,采取民族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发展以及兴边富民等重大现实课题。
1、兴边富民: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各民族经济互补性、经济协同性、经济融合性,清晰的认知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关系,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探讨边疆地区治理与开发,对外开放经贸合作,特色产业发展等兴边富民问题;构建关税、边境贸易、对口支援等政策支撑体系,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等;从历史和空间的维度梳理、总结和研究兴边富民思想渊源、学理基础及政策效应等重大问题。
2、绿色低碳经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两山”理论为引领,主要探讨绿色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理论的西部区域实践,了解绿色低碳经济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结合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流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等重大发展战略,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向好协调发展为研究目标,探寻西部地区绿色包容式发展路径,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西部地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推动完善西部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3、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研究: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西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发展阶段、发展对策等进行探讨,为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共同富裕为指导思想,对西部地区乡村发展和城镇化的现实进行探讨,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新型城镇化,探讨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城乡共生机制、城乡治理机制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