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和合资料
硕士招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硕士招生
香港六和合资料中国语言文学(050100) 硕士点简介
作者:丁万花      编辑:斯琴夫     校审:叶治中      审签: 丁胜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0-08

一、学位点概况

香港六和合资料中国语言文学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传统优势学科,是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甘肃省重点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传承。1979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 年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 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5 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14 门;国家级“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1 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语言检测中心少数民族分中心研究基地 1 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 个。

本学位点积极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 要,先后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俄罗斯社科院布里亚特分院和卡尔梅克分院、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蒙古国科布多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东方大学、哈萨克斯坦大学和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进行科研合作等学术活动。

二、 培养方向

(一)理论语言学

1.简介:

本方向关注语言的发生、获得、发展、变异等,在语言的结构分析、历史比较、功能解释等方面构建方法体系,揭示语言的人文属性、 认知属性和生理属性等方面的特点。本专业研究方向目前主要包括社会语言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化语言学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研究两个研究方向,致力于服务新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战略需求,开展中华多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与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够从事语言理论研究、语言基础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现有导师 5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 1 人, 硕士学位 3 人,霍英东奖获得者 1 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 课题 1 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 项,西部项目 1 项;省部级研究项目 3 项。近几年出版著作五部,发表研究论文 40 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1 项。在国家级学术团体中担任常务理事 1 人,理事 1 人。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现代汉语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史

(二)应用语言学

1.简介:

本方向聚焦新时代应用语言学的战略需求,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自信与传承。团队成员 18 人,有 9 名教授,9 名副教授,多数拥有国际视野。在语言教学、资源开发、翻译实践及人工智能语言处理等领域成就显著,屡获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发表百余篇论文,编写数十部著作。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多语种语言应用研究,深挖民族语言资源,推动其保护与开发;二是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致力于蒙、藏、维等民族语文的翻译与研究,促进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三是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研究,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索语言翻译与识别的新领域。我们致力于培育具有卓越政治素养、坚实专业基础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现代汉语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应用语言学、语言学史

(三) 文艺学

1.简介:

本方向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对文学实践的一般规律予以理论概括。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含民间文艺学)、文艺美学、审美文化等。文学理论(含民间文艺学)着重研究文学艺术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当代发展实践;文艺美学着重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规律;审美文化学着重研究各种文化形态(产品)的审美特性、价值及发展规律。本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 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

现有导师 5 名,其中教授 3 名,副教授 2 名,甘肃省教书育人先 进个人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 2 人, 文化部非遗项目评审专家 1 人,甘肃省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 2 人。近年来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12 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5 项。已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 项,一般项目 4 项,西部项目 3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2 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等。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民间文学

(四) 中国古代文学

1.简介:

本方向以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为对象(通常将近代文学 也作为本学科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既有的各类文献资料展开学术研究。本学科研究多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将文学交融与古代文学方向增添为新的研究方向,侧重在中华民族文学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注意发掘中华民族文学遗产的优秀文化因子,建构中华文学共同体的深厚内涵。深入探索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发展规律、文学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边缘文学与主流文学的互动,阐释文学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古代文学以及西北地域文学的 研究有着重要的拓展研究意义。

现有硕士生导师 5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2 人,具有博士学 位 5 人。学科带头人多洛肯教授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负责人,2018 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019 年荣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 称号。现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 1 个,该方向在古代民族文学与地方文献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在元明清少数民族文学文献与敦煌俗文学研究等领域具有丰硕的成果。该方向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 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 项、重大项目子项目 2 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 项,完成和在研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若干项。出版著作近 20 部,大型文献集成 3 种(48 册),发表核心以上刊物文章 50 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汉语

(五)中国现当代文学

1.简介:

本方向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包括现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制度、文学媒介、文学传播及文学交流与互鉴等;重视文学与社会发展转型、文学与思想文化建设、文学与外来文化及世界文学、文学与前沿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关联与研究,与其他学科形成开放、对话与互鉴、互补的关系。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表达与现代建构,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家与文本,研究此类文本的传播与接受过程,梳理其教育意义,研究它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化解与归纳、内化与升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传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继承与发展,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该方向现有 4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中教授 2 人,副教授 2 人;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3 人。该团队分别入选省级教学团队和校级重点科 研创新团队。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4 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 6 部、出版教材 1 部,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 20 余篇;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 项,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多项;获甘肃文艺评论奖 1 项,1 项成果入选“甘肃文艺理论评论推优工程”;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地厅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该团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地理研究、新世纪文学研究、20 世纪新诗研究等方 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研究特色与稳定的研究方向。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中国现当代文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外国文学、文学评论

(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1.简介:

本方向主要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文献为研究对象。 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含文献)两个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主要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现状及历史发展、语言规范、语言信息化、语言比较、语言文字史以及中华各民族语言的交流交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主要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书面文学和数字文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发生发展的文化传统、特点规律、中华各民族文学的交流交融。少数民族文献研究包括古籍文献的整理、分类、注释、翻译及其思想内涵。本学科方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进行研究。

现有 22 名导师,其中教授 16 人,副教授 3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 师 14 人。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3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1 项、重大项目子项目 3 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 1 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1 人,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1 项,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 1 人,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 1 人;出版著作近 20 部,文献汇编30 余册,发表核心以上刊物论文 60 余篇。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民间文学概论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现代汉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

(七)中国古典文献学

1.简介:

本方向含经典古籍与多民族三交研究、多语种文献与民族交融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与多民族交融研究、中华多民族《格萨尔》研究 四个方向,注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和整理多民族经典文献中保存的反映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通过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互动依据,探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规律。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古典文献学专业人才队伍。

现有导师 19 人,教授 10 人,副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 16 人。导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 人获得第二届“紫禁城杯 ”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5 人次获得甘肃省科研奖励,1 人获得校级“十佳教师 ”奖。现主持国际合作项目 2 项(美国、日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3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4 项,省部级项目多项。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文献解读与分析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

(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简介:

本方向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方法, 将文学经典置于世界文学的体系中进行审视,探讨其独特贡献和地位。同时,对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剖析文化交流与融合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凸显出中华民族文学的特性与价值。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如何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导师队伍中有教授 4 名,副教授 1 名。近年来共出版专著 10 余 部、统编教材 3 部、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仅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 发表论文多篇,获省级以上奖励 5 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8 项,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外国文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