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和合资料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前沿系列讲座——中国早期经典的文本生成问题
作者:丁万花      编辑:斯琴夫     校审:叶治中      审签: 丁胜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2-05

2024年11月29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前沿系列学术讲座如期举行,本次的主题为“中国早期经典的文本生成问题”,由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敏俐主讲,香港六和合资料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洛肯主持。

赵敏俐教授是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影响力深远。在本次讲座中,赵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生成问题,从汇编型、著述型和阐释型三种经典文本的生成方式,到口头传承与书写传承两种传承方式,全面剖析了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生成的复杂性。

赵敏俐教授首先指出,中国早期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反映了学术发展的历史,也是文化建构和传统形成的过程。他通过对比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展示了早期经典文本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差异,强调了这些差异在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赵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口头传承在经典生成中的重要性,以及书写传承对经典文本形态的影响。

在讲座中,赵敏俐教授还分享了他对于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生成问题的研究心得。他提出,经典文本的生成与学术发展紧密相连,每部经典的历时性发展都反映了时代变迁和思想认识的变化。赵教授以《老子》和《墨子》为例,展示了经典文本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映射出学术思想的发展。

此外,赵教授还探讨了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生成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他认为,通过对早期经典文本生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传承方式,以及这些经典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他提倡将文献学研究与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和传承史的研究相结合,以期达到文献学与学术史的统一。

本次讲座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生成的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激发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