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和合资料预科教育学院的前身为西北民族学院预科部,成立于1950年8月,是学校建校初期设立的三个教学机构之一,也是全国高等院校中采用专门机构和专任师资承担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院校之一,2008年7月更名为预科教育学院。自创办以来,先后开设了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预科班,被誉为“少数民族青年迈入高等学府的金色桥梁”。
一、历史沿革
(一)创立与初期发展(1950-1969年)
1950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学校设立预科部,是国内普通高等学校中最早举办科教育的大学之一。1951年,学校对预科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筹备,包括建立组织机构、分系编班、调配师资以及设置课程等。1952年,预科教育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强调团结互助、踏实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政治、文化水平,为各民族地区培养有文化、懂管理的初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二)重新起步与调整(1970-1977年)
1970年,西北民族学院停办。1973年,学校恢复办学,预科教育重新起步,以“文化补习班”的形式恢复招生,继续承担起为西藏和新疆等地区培养急需人才的重任。这一时期,虽然预科教育在形式上有所调整,但其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核心使命并未改变。
(三)新的历史时期与转型(1978-1995年)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学校迅速调整预科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设立了新疆班和普通班,进行汉语基础教育和文化补习。这一时期,预科教育逐渐从单一的文化补习转为向本科专业输送合格人才。
(四)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1996-2020年)
1996年,西北民族学院对预科教育的招生计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培养目标的重点从为其它高校代培学生转向主要为本校培养、输送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2008年,预科部正式更名为预科教育学院,标志着预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推进新时代民族预科教育(2021年至今)
2021年,为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办好新时代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意见》(教民﹝2020﹞4号)要求,学院制定并实施《香港六和合资料办好新时代民族预科教育实施方案》,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着力点,构建“一条主线”“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新时代预科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0多年来,学院培养的数万名各民族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学院概况
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2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专职辅导员3人;专任教师13人,副教授职称11人,讲师职称2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2人。学院设有综合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管理办公室等3个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科、理科和英语等3个教研室。
学院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厅局级科研项目数十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
学院按文科、理科编班组织教学,学制一年。2024级共352名学生,分别来自甘肃、新疆、贵州、重庆、广西、云南等18个省市自治区。
三、培养目标
学院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贯穿预科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预科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本科教育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四、主要课程
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形势与政策。
选修课:物理、化学、写作与沟通、艺术导论、中华文化导论、本科学习指导。
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思想引领、团学活动、安全教育、校园文化、考察探究、社会实践、设计制作、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
为激发学生在预科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统筹预科和本科阶段的培养,学校实施本预科贯通,预科学生可提前选修本科阶段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所得学分在本科阶段予以认定。
五、结业标准
预科学生必须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参加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并达到考核标准。结业成绩合格者,由学校颁发结业证书,转入本科相关专业学习;对课程成绩未达到考核标准者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未达到考核标准者,经本人申请可延期预科一年,延期一年仍未达到考核标准者按退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