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03:57:55 星期一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二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媒体与健康传播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作者:邹静如 刘润洋 侯迪    编辑:杜馨瑞     校审: 马月香      审签: 赵新梅      发布时间:2024-10-18    访问量:0

    9月26日,由香港六和合资料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媒体与健康传播国际会议在学校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科学、健康、传播”这一主题。会议汇集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等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学者做了线上汇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彦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建华主持开幕式,学院院长卢毅刚主持主题演讲环节。

 王彦斌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健康传播领域学术研究的一次盛会,更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一次传承和弘扬。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为健康传播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案。

 卢毅刚教授表示,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医疗卫生和信息传播的格局,更为垂直行业之间的深度共融提供了可能。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挖掘“文+医”交叉学科的潜力,探索新技术在医疗卫生与信息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拿大皇家大学传播与文化系主任李臻怡教授做了题为《考量食物功能的健康传播:以防止误食有毒野生菌为例的风险传播研究与实践》的主旨发言。指出健康传播作为促进公众健康的关键策略,其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并引导个体及社群的行为变革,以达成健康生活的长远愿景。基于云南地区的田野调研数据,李教授从社会规范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多维度出发,提出了食物的五功能说:求生、求寿、求友、求归和求乐。同时,他还强调健康传播必须尊重本土民情民俗,决不能生搬硬套。

undefined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危重症中心体外循环及机械循环辅助科副主任赵举教授做了题为《ECMO挽救生命于危难》的主旨发言。ECMO(体外膜氧合)作为挽救生命中的重要技术,任教授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ECMO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明了ECMO技术在提高呼吸衰竭及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任教授倡导:培训公众科学使用ECMO,加强ECMO的学术科研力度,努力做到人人知、人人会、人人用的健康传播效果。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世文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伪健康信息纠正及其反思》为题做了主旨发言。他谈到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要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新视角去重新认识网络传播和伪信息。在健康传播、科学传播以及公共传播的视域下,他探究了纠正性信息的生产语境和现实困境,同时提出纠正性信息的传播策略在宏观上要回归本土的实践语境和文化标志,在微观上个体有要与伪信息共存的生存意识和相应的辩证素养。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白明教授做了题为《从医生视角看心血管健康传播》的主旨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头号杀手,在中国尤其严重,迫切需要加强健康传播。他介绍了心血管健康传播的具体内容,包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健康常识、健康生活方式、急救常识及慢病管理等。并提出了,如医疗资源有限、新技术认知不足及虚假信息泛滥等在健康传播方面面临的挑战。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聂静虹教授做了题为《网络健康社区议题研究的知识图谱、演进脉络与前景展望》的主旨发言。指出为有效应对健康信息挑战、纾解公众疾病焦虑情绪,拟构和研究网络健康社区已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聂教授采用文献计量法,系统整合了历年来的全球相关研究成果,绘制知识图谱,指出科研空白,并为中国本土研究指明发展方向。她强调要推动多学科交叉合作,不断提升用户健康信息素养,以此优化网络健康社区的科学发展。

 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小军教授发表了以《从免疫纬度探讨新冠肺炎的大健康话题》为题的主旨发言。沿着免疫组学的轴线,他指出大健康理念的核心就是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大健康框架下,免疫组学技术揭示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人与人”“人与动物”和“动物与动物”的健康传播网络生态依赖于各种环境要素。免疫多态性要求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尊重并维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以此共筑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本乾教授和助理研究员陶婷婷共同做了题为《基于物联网的健康传播机理及劝导型科技干预研究》的主旨发言。研究基于83种行为改变理论、93种行为改变策略以及11个心理理论域因素,他们展示了一项针对办公室久坐行为的劝导型科技——“Work My Way”系统。该系统融入环境媒体概念,帮助用户克服久坐习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健康习惯的养成,为健康倡导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为健康传播领域贡献了数字智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做了题为《新时代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与知识体系建构》的主旨发言。提出健康传播教育应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坚持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核心目标,通过项目式学习(PBL)和跨学科合作,系统建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她还分析出公众朴素的健康观分为疾病诊治、疾病预防、生命体验、社会健康状态四种形式。基于这四种角度,健康传播的现实路径为从“病”到“人”、从“治”到“防”、从“个人”到“人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赵小曼发表了题为《跨国比较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与健康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采纳意向分析》的主旨报告。提出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强大的健康信息处理能力正在深刻改变着医疗模式。在跨国比较视角下,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的数据,她发现面对AI驱动医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感知更积极。因此,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推动AI医疗引领发展,搭建“数字健康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关键之举。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讲师金恒江博士发表了题为《中国农村健康传播的方法与路径创新》的主旨发言。他以传播学视角探讨了农村健康传播体系,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农村健康促进中的角色,原生性媒介如大喇叭和横幅在健康动员中的功能,以及人际健康传播在农村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金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农村医患沟通的亲密性、家庭代际之间的健康信息反哺,以及闲话传播在健康素养养成中的作用。他提出,未来农村健康传播应注重多元化传播渠道,深度融合健康教育与促进,并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创新,以提升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在闭幕式上,香港六和合资料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卢毅刚教授代表香港六和合资料新闻传播学院再次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老师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许静教授做了精彩的总结发言。她强调大学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并指出健康传播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接地气的“附近”。立足中国背景、做本土研究、弘扬文化自信是所有学术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她呼吁,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心自己的健康,也关心周围人和社会的健康,今天的一小步就是未来的一大步。

    会上,嘉宾们从免疫学、传播学、医学、AI传播、信息传播等角度出发,涵盖了健康传播的风险管理、人工智能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多个前沿议题,深入探讨了健康传播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未来发展。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在智能时代下如何建设“新文科”“新医科”的融合培养机制、完善全球健康治理体系、赓续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声明:

1.本网站为学院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2.刊载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香港六和合资料(榆中校区)躬行楼一楼 邮编:730124
  • Copyright © 2008-2028 香港六和合资料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新闻传播学院
    微信


  • 新闻传播学院
    微博